本帖最后由 大小谙 于 2018-6-9 14:13 编辑
地铁,可以说是一个最容易引起共鸣,最适合讲述漂泊故事的地方。
李健在创作上改编依然是带着巧劲的。作为一首比赛歌曲,“平淡讲述”肯定不够力,因此,他把歌曲从一段“讲述”变成了一次走心的“演讲”。刚开始,和原曲一样,淡淡地描述着地铁里的所见所闻,然后逐层进行情感的推进和意义的升华,渐渐从画面的描绘的“实”转移到了情感抒发的和对生活感叹的“虚”,这种情绪的堆砌和意义的升华,随着演唱和配乐的叠加不断上升。到了高潮部分,“余下的路还有好长——”,提高并拉长尾音后骤然而止,留下一段空白,就好像在动情倾诉后,以一声长叹收尾,引来一段静默的沉思,余味无穷。
这首歌的原歌词本身就很“巧”。试问什么样的文字最能打动人?具象的细节最能打动人。纵观古今中外的诗歌散文,往往都是那些具象的、细微的事物最能触动人心,什么一颗朱砂痣啊,一抹蚊子血啊,什么枯藤、老树、昏鸦、小桥、流水、人家啊,因为它们能够使受众产生画面感、产生联想和共鸣,有感同身受的感觉,从而领悟到其中的寓意。
《十点半的地铁》李健版 点击听取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