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帖最后由 我爱巧丽 于 2015-11-27 00:30 编辑
媳妇怀孕八个月了,每次回家上楼时都累的喘不过气来,恰好四楼有一个水泥墩子,所以都会在上面垫张纸坐着歇一会儿,我上五楼回家拿个抱枕给她垫着,等她缓过劲儿来再扶她上楼。
今天吃完晚饭上楼时,看到墩子上放着一块儿木板,媳妇和我都很惊讶。不知道是四楼的阿姨还是五楼的朋友帮我们放好的,顿时心里真的有一股暖暖的感激之情。
现代城市的钢铁水泥之间,邻里关系慢慢的变得渐渐疏远,平日里最多也就是下楼时打个招呼,不再像是小时村里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大爷大娘一样的亲切,也不再有吃饭的时候端着碗互相串门的场景。然而这一块仅能隔绝寒气的木板,也许仅仅是邻里之间的举手之劳,但却冲淡了彼此间的陌生,感动之余,更多的又是感恩。
上面是前段时间发过的一段说说,三天里遇见两回事,把一个醉汉送回了家,送了一个摔倒了的老太太进医院,很多朋友点赞和回复说:为什么不害怕被讹,而是上去救助别人?
朋友们是出于好心,他们是在担心我,这并没有错。当我做这些事时,也和媳妇儿有过争论,但我们争论的并不是该不该去救醉汉大哥,而是如何救他,要不要打110等等。最终,醉汉大哥歇了一个多小时,老太太送去医院缝针,一切皆大欢喜。 是的,现在的社会上物流横流,敲诈讹人、碰瓷抢劫的事屡见不鲜,但这并不代表这个社会的主旋律。人性是真善美,在法治健全的时代,拾遗不昧、助人为乐的总会不断涌现,事实上,在有保障时,人们仍会义无反顾地选择伸出手去帮助他人。
(照片是09年拍的,用的是现在已经绝版的夏新手机,130万像素~)
2009年我读大三,趁着五一假期去山西帮媳妇托运满满两大袋子衣物回家。站点离市区足足有十几公里,天气热的能把鸡蛋烤熟。由于出租车不愿意和我们一起等大巴,所以我们只能走路回去。就在我们找了一处地方正在喝水休息的时候,一个开着车的大哥停车喊我们:“哎,你们俩走不走,要去哪儿我送你们”。媳妇坐上车之后还问车费多少钱,大哥手一挥:“要什么钱,带你们一程,我顺路捎你们到环城路口,那儿车多!”我们就这样搭了顺风车回到了市区。可惜的是我当时没有记住大哥的车牌号码,也没有留他的联系方式,但这份感恩之心却一直在心底记着。
要把为了把其他陌生人们给我的帮助,也传递给那些需要他们的人,这就是为什么我愿意去帮助陌生人的原因。
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,我们时刻不忘给他们反哺,陪伴他们度过晚年,像他们当年一样给我们过生日一样记得他们的生日,给他们打电话或者订蛋糕甚至摆酒宴为他们庆生,这些也都是为人子女应该要做的,也是必须要做的。
朋友、同学之间有互帮互助的恩情,打电话找朋友和同学,很多困难都会迎刃而解。而当朋友和同学们遇到困难时想起我们,我们也会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帮助他们渡过难关,在彼此之间架起了一道无形的桥梁。
陌生人在我们摔倒时伸出过他们的手,他们在我们问路时热心的引导,在公交车上给或年老或年幼的我们让座,就在那一个瞬间我们开始感谢他们,心底涌起的也是层层的感动。
报答父母之恩,是感恩;报答朋友、同学的恩,也是感恩,而对陌生人感恩的方式,除了谢谢以外,其实更有意义的是把这份感恩播种下去,让更多的人学会传递,学会感恩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