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帖最后由 帅爸老陈 于 2016-12-12 22:16 编辑
我是洛阳人,要介绍洛阳,除了龙门石窟,洛阳牡丹,白马寺外,最有名的要数洛阳水席了,更何况现在10个人有8个都是吃货,这个应该很吸引人!洛阳水席的特点:一是有荤有素,素菜荤做,选料广泛,二是有汤有水,味道多样,酸、辣、甜、咸俱全,三是上菜顺序有严格的规定,搭配合理,选料认真、火候恰当。
“水席”之所以起源于洛阳,这与洛阳的地理气候有很大关系。因洛阳四面环山,地处盆地,雨量较少,气候干燥寒冷,民间饮食多用汤类,喜欢酸辣以抵御干燥寒冷。这里的人们习惯使用当地出产 的淀粉、莲菜、山药、萝卜、白菜等制作经济实惠、汤水丰盛的宴席,就连王公贵戚也习惯把主副食品放在一起烹制,久而久之 逐步创造出了极富地方特色的洛阳水席,并逐渐形成“酸辣味殊,清爽利口”的风味。
洛阳水席,历史悠久,古今驰名。千年以来,久传不败。红白大事,宴请宾客,率先用之。洛阳水席,来自民间,是洛阳一带特有的传统名吃。酸辣味殊,清爽利口。唐代武则天时,将洛阳水席旨进皇宫,加上山珍海味,制成宫廷宴席,又从宫廷传回民间。遂形成特有的风味。因仿制官府宴席的制作方法,故又称官场席。
历史上洛阳曾被十三个朝代定为都城,作为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,从夏朝直到宋代,这一地区都较为繁华。在饮食习俗方面,吸取了南北的精华,荟萃了四方异味,形成了自己重实用、不重花样、素油低盐、调味适中、甘咸可口、理中和气、颐养有益的饮食文化特色。
从北魏到隋唐,由于洛阳地区的佛教兴盛,寺庵星罗棋布,僧侣众多,他们为了获得上流社会的支持,便潜心研制精美的素斋,用以款待有地位的施主。他们采用当地的土特产精致的素菜,并根据民间膳食多用汤类的特点,制成了连汤带水一起使用的菜肴,这就是最早的洛阳水席。这种素食汤菜和制作方法很快传播到上流社会,经过改进加工,配上山珍海味,开始登上宫廷和官场的大雅之堂。随后,一些较为富庶的百姓,为讲排场和摆阔气,又把这素菜荤做的汤菜搬到了民间的宴席上。寺庵菜因此传入民间,人们根据自己的习惯,采用萝卜、山药、红薯等土特产制出了经济实惠的筵席。
关于洛阳水席的起源,相传武则天一次巡视洛阳,地方长官以“水系”供奉,吃腻了山珍海味的武则天对荤素浑做、花样众多、清新可口的宴席赞不绝口,并询问陪侍的臣僚味道如何。臣子们见女皇喜欢,当然都随声附和。由于武则天的推介,水席就从民间进了宫廷。每逢喜庆大典,武则天总以水席犒赏臣下,水席因此登上大雅之堂。臣僚们群起仿效,官场上的宴请也多用水席,因此,唐代称水席为“宫廷宴”、“官场席”。由于宫廷和官府的盛行,水席变得更为丰富。
洛阳水席全套宴席共有二十四道菜品,分前八品(冷盘)、四镇桌、八大件、四扫尾。四镇桌中的牡丹燕菜是洛阳水席中的首席菜品,也是历史悠久,最负盛名的一道菜肴。它的传说和洛阳牡丹一样,都与一代女皇武曌有着深厚的渊源。武媚娘称帝后,天下风调雨顺,万民安康,常有祥瑞之物现于人间。
洛阳水席上菜顺序极为考究,先上8个冷盘作为下酒菜,每碟是荤素三拼,一共16样;待客人酒过三巡再上热菜:首先上4大件热菜,每上一道跟上两道中件(也叫陪衬菜或调味菜),美其名曰"带子上朝";最后上4道压桌菜,其中有一道鸡蛋汤,又称送客汤,以示全席已经上满。热菜上桌必以汤水佐味,鸡鸭鱼肉、鲜货、菌类、时蔬无不入馔,丝、片、条、块、丁,煎炒烹炸烧,变化无穷。不过,现在民间的水席做法仍然有很多种,比如有的最后一道菜是八宝。
洛阳水席不仅道道菜都有讲究,而且还要钦差宣布开席,所以有人说,洛阳水席是最具文化的豫菜,是中原菜系中的经典,也是中华饮食文化的一页华章,在这里诚邀广大花粉有事无事请到洛阳尝尝水席,一定不会让你失望的呦!
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