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帖最后由 忘记过了 于 2018-7-30 10:34 编辑
广州城,有着许多古老的东西。这些东西看起来很陈旧,有的甚至长满了青苔。尽管如此,还是有很多迁客骚人前来拍照留恋,除了给自己在这片天地找到一点慰籍,还给自己的时光填充一个时间点。
红专厂,并不像海报宣传得多么鲜艳,多么金碧辉煌,它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历史感。这个地方很多人猜测它以前是一个旧工厂。堆满灰尘的窗台,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红砖,用枕木与铁轨铺就的铁路,让每一个前来游玩的旅客认为自己原来就是在这里工作的。或许历史给了我们太多关于这样的记忆了,我们对那印象中的旧工厂大多都是这样的,但或许全世界只有一家红专厂。
红专厂的建筑是以红砖建造的,刚开始,我还以为红专厂这个名字应该是写错了,我遍查资料,却发现是我错了。这个名字或许是与这红砖建筑相悖,但我相信这是给这座红砖厂起名的人故意为之的。红专厂,它是一座艺术,它不能和其他红砖厂相提并论,这在起名者眼里,它是独一无二的。它应该被人们记住,而非忘却,它是历史的遗留,它不能被遗忘。或许,红专厂是它让人们难以忘记的最好的名字了。
初进红专厂,可以看到一片裸露给世人的空旷之地,阳光直射到地面上的光是地面的第二种颜色。各种设备很陈旧,铁丝网可以看到铁锈,台阶上青苔野草可见一斑。这里没有多少个工作人员,也没有人去清理这些东西,在所有人看来,原味与历史感应该是为红专厂的所有物量身定做的。可以看到,高耸的老树交错在各个角落,嶙嶙的陡坡似乎在倾泻着史迹。你不可能用肉眼去判断每一棵树的年龄,因为它们承载历史的总量要比我们想象中的多得多。
就这样一个坐落在城中村、毫不起眼的老厂子,居然有着无数人前来参访拍摄。人们熙熙攘攘地围着每一座建筑围观拍照,跃跃欲试地想使用那些陈设在过道旁的机器。这些红专厂的所有物都是一等一的明星,丝毫不逊色于人类。大到建筑,小到猫咪,都对拍摄镜头做出了迷人的姿势。人们都对猫咪大为赞叹,称其为“明星猫”。
在这里拍摄的人们大多都是摄影大咖,有的甚至是以红专厂为家,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风雨无阻在红专厂拍照。他们都很用心地给前来拍摄的人们指引迷津,告诉他们哪里的景色最为迷人。他们对于拍摄都有着独到的见解,这有赖于他们长期与红专厂为伴。一位老伯告诉我们,自从退休之后,他就一直在红专厂拍摄,对于红专厂,他没有一丝厌倦,他热衷于在红专厂拍摄,因为退休之后没有繁琐的事要做,便与这红专厂安享晚年。这位老人给每一个前来参观的游客们拍照,并且跟他们交流拍摄的经验,与他们不亦乐乎。在我等一行临走之前,不忘告诉我们地铁站位于何处。
在回去的一路上,我一直沉思于另一个画面。那是一个雨天时节,红专厂在大雨下显得格外有历史感。一蓑烟雨点墨那原本毫无生色的石板路,墙壁上流淌着雨水,冲刷着平日堆积的灰尘,苔藓、绿草、老树,在雨水的滋润下熠熠生辉。出来觅食的老鼠在遇到大雨时慌不择路,泥土中的蚯蚓爬出地面呼吸雨息,那平日吱吱喳喳的小鸟在雨中安眠,所有的生物在这一刻得到了平静的生活。弥漫着雨水与泥土混杂的空气的红专厂显得格外贴合自然,所有的现代元素在其面前显得黯然失色,旧工业时代在这一刻复苏,机器的运作声、工人的咳嗽声、狗的狂吠声慢慢浮现于我的脑海之中,挥之不去。
到站了,雨也停了。阳光下的我拖着疲惫的身影,落寞地回到城市当中去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