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帖最后由 张东望西 于 2015-2-21 21:01 编辑
【达人摄影】寻找年味
闽南有句俗话:囝仔爱过年,大人苦无钱。这是小时候经常听大人讲的一句话,就是说小孩子都喜欢过年,而大人却愁没钱。小时候经济不发达,生活水平较低,所以那时候一说过年就会兴奋不已,因为有新衣服穿,有好东西吃,还能放鞭炮、点烟火,那是无忧无虑的童年。如今的生活越来越好,天天吃着美味佳肴,儿时那种热闹红火的传统年味也越来越淡。春节这个对所有中国人来说最重要的节日,似乎让人感觉“年味”越来越淡。 年味究竟是什么味道?有人说是饺子味,有人说是鞭炮味,有人说年味是甜的,也有人说是苦涩的。很多时候,年味是每个人心中的一种感受。这种感受如今在变淡,这种感受需要我们去寻找。 年味是贴在门上的春联,年味是村里孩子灿烂的笑容,年味是夜空中美丽的烟花,年味是天空中放飞的孔明灯。透过镜头,也许就会找回一些溜走的年味。
记忆中最浓郁的年味,就是手写春联时飘着的墨香味儿。而现在手写的春联越来越少了,而那些电脑印刷的春联虽然看上去喜庆,却少了书写者对新年的心意和祝福。
小时候,春节前两三天,家里会把买好红红的春联纸按需要贴的门、米缸、灶台等的数量裁好,备上墨汁,然后找村里写字好的邻居帮写字。再到后来,是自己写春联,在写春联的过程中体验年的气息。
春节贴春联也最难忘,农村家里的门很多,外门、房间门都要贴,不像现在的套房只贴个入户门,而且像灶台、家里大大小小的缸都要贴。贴完红色的春联后,新年的气息马上扑面而来。
| |
在没有电脑、手机时,你小时候过年玩过啥游戏?当记忆中过年和小伙伴一起捉迷藏、放天灯、玩锤钱等游戏浮现在脑海中,再看看现在孩子们独自玩玩具、看电视,你是不是别有一番感慨?
小时候的锤钱游戏已经没了
|
| |
除夕,闽南俗称“年兜”。小时候置办年货,主要是各色糕果和鸡鸭鱼肉,蒸米糕、炸油炸类的食物。平时难得一吃的大米饭还得剩一些放小盆里,中间插春枝(象征年年有余,闽语中的“剩”就是“春”音,所以以前过年时都要在存放存放粮食的大缸上贴个“春”字,既寓意春节来临,更寓年年有余,有“春”——有剩余)。现在置办年货,主要是鸡鸭鱼肉、水果、干果、烟酒等。
而小时候在置办年货,最难忘的是做油酥炸。油酥炸是也叫油酥饼,小时候过年或者家里有婚事时都会做。香脆可口的油酥炸呈月牙状,刚起锅时金黄诱人,咬下后酥脆的表皮混着香甜的花生馅,令人回味无穷。以前油酥炸是一种美味,现在吃的东西多了,做的慢慢变少了。
|
| |
除夕晚上流行的是“跳火盆”,所谓“火盆”,是在家门口以干薯藤、稻草等燃起火堆,然后家中所有的男性成员依辈分逐一从熊熊火堆上跳跃过去,男婴由成人抱着跳过,外出未归的男人则由在家的兄弟替跳,边跳边念:“跳入来,年年大发财;跳出去,无忧共无虑;跳过东,五谷吃不空;跳过西,钱银滚滚来。”象征烧掉旧岁的邪气,消灾过运,迎来干干净净、大吉大利的新年。
|
| |
过年时,放鞭炮好象是每家每户向外宣称“我家过年了”的号角一样,鞭炮是越放越大,从原来的一小串鞭炮,到现在的大礼炮,有时感觉大礼炮太响都变成了噪音。而小孩燃放的鞭炮,从我们记忆中的那一张凸出一粒粒点状的炮纸到现在的冲天炮、旋转炮、刺花炮、摔炮、礼花炮等,有的我们都叫不出名字,真是眼花缭乱。除夕夜,特别是零点前后,电视里的春晚即使开着最大音量也完全听不清楚,因为到处都是隆隆作响的“开正”鞭炮声。 |
|
| 泉州有句俗谚:“清明不回家无祖,年兜不回家无某(妻)。”说明民间对于除夕吃团圆饭历来十分重视。过去泉州男性外出谋生者甚多,但无论奔波在多远的地方打拼,除夕日均要回家团聚,共享天伦之乐。除夕那天的年夜饭是极丰盛的,一家人团坐在一起,边吃边聊,气氛极浓烈。
|
| |
小时候最盼望的过年环节是发“压岁钱”。虽然钱不多,一两元,最多五元,但对于我们来说却感到很满足。至少有点钱自己支配,可以买点小零食,跟小伙伴小赌一把。现在,小孩的压岁钱却是不少,虽然最终可能都还是父母收起来,但收钱时候也是很高兴的。
|
| |
也许我自己快属于古董,现在去翻找小时候的照片,除了中小学的毕业照,几乎都找不到其他的,小时候过年的照片更是没有。记得自己读大学时,农村拍照还是很少,过年时借了一台傻瓜相机回老家替别人拍照,别人很高兴,自己还能赚点学费,想想挺有意思的。现在,智能手机的普及,记录过年时的难忘的画面变得非常方便。
以前用过的相机
现在拍照的手机
|
也许年的味道越来越淡了,但人们对回家的渴望却没改变。年,是回家,是人们劳作一年后休憩的加油站。年,是团圆,是人们长久分别后一次温暖的拥抱。只有过年回家才是真正团圆,才能真正体会与家人在一起的那种喜庆、祥和与温馨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