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帖最后由 福州警察 于 2015-10-22 14:14 编辑
我国是世界上养马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,也是马文化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。
早在5000多年前已用马驾车,殷代即开始设立马政,是世界上最早的马政雏型。
周代将马分为六类即种马、戎马(军用)、齐马(仪仗用)、
道马(驿用)、田马(狩猎用)、驽马(杂役用)。
秦汉已建立了比较完整的马政机构,大规模经营马场,汉代在西北边区养马30万匹,
唐初在西北养马70余万匹,在经营管理上又有所改进。
汉唐盛期,从西域引入良马7000多匹改良军马。
当时养马业的兴盛,不仅对国防起了重要作用,还进一步沟通了中原和西域的文化。
随着养马业的发展,历朝历代积累了丰富的养马经验,在养马科学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。
远在周代出现善于养马的非子,善于赶马车的造父,名入史册,传闻后世。
春秋战国时期有很多相马家,各家判断良马的角度不同,
形成各种流派,为我国古代相马学奠定了基础。
宋代曾施行过保马法,效果不大。元代重视养马,但只注意当地养马业的发展。
明代采历代马政制度所长,重视养马,马政设施甚为完备。
清代扩充了官办马场,限制民间养马,禁止贩马,使民间养马业受到摧残。
辛亥革命后军阀连年混战,养马衰落。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,马匹数量损失严重,
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,马匹数比1933年减少24.8%。
新中国成立后,党和政府对发展耕畜采取保护和奖励政策。
在积极发展马匹数量的同时,注意马匹质量的提高,除本品种选育外,
引入优良品种进行杂交改良和培育新品种,取得显著成绩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