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帖最后由 灵秀掌门 于 2016-4-18 16:26 编辑
春游杏花村
杏花村,位于安徽池州城西,距今1300多年历史。晚唐著名诗人杜牧于会昌四年(公元844年)任池州刺史。次年清明之日,杜牧到杏花村赏春,触景生情,写下了脍炙人口的《清明》诗:“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借问酒家何处有,牧童遥指杏花村。”自此,贵池杏花村随《清明》诗名扬青史,享誉天下。清康熙年间,杏花村人郎遂 编纂了《杏花村志》十二卷,是唯一入选《四库全书》的村志,使杏花村名垂千古,后人也把杏花村称为“天下第一村”。
阳春三月里的一个周末,天气晴朗,阳光普照,驱车来到了池州杏花村游玩。
随着历代名人足迹走来--唐.李白、牡牧…;宋.司马光、李清照;元.萨都刺;明.王阳明、董其昌,都曾经涉足于此。
因历代文人墨客造访及他们留下的诗词歌赋,使杏花村享有了“天下第一诗村”的美誉;早就心驰神往的我,走进了杏花村,成为“千载诗人地”的一员。
文化旅游区以杏花村旧址为基础,规划建设面积35平方公里,空间布局为“一路二水三区”。目前,一区民俗体验区已正式对外开放。
杏花村旅游坚持“生态为根、文化为魂、旅游为体,积极培育“山水农耕、江南村落、传统民俗、盛唐诗酒”四大文化。
大家来围观,这是谁呢?又在为谁拍照呢?
春风美景中,微笑骑行的美丽女孩。
杏花村计划建成“一河秋浦水,十里杏花村,百家香酒肆,千载诗人地”的经典田园休闲生活佳境。
帮着美女留影再惬意不过了!请叫我~雷锋!
古时此处有一驿站,是供官府中人休息、换马的地方。唐会昌年间,池州刺史、著名诗人杜牧行春至此,路遇牧童而问酒,写下了脍炙人口的《清明》诗。后人称此驿为问酒驿。
杏花村构建的是唐朝村落的点状布局,体现的是“一去二三里,烟村四五家,亭台六七座,八九十枝花”的诗画意境。
这是仿古恢复的茅草屋,厚重的历史感由然而生。
杏花村里,水域很宽大,山水相依,处处风景。
杏花村计划打造明清时期古村落、唐宋时期古村落、楚汉时期古村落、春秋时期古村落、商周时期古村落和原始筑巢式古村落等。展现中国古代村落文化,呈现中国古民居缩影,成为名副其实的“天下第一村”。
换个角度来张竖片,看看小时候常见的稻草垛。
杏树是一种朴素的植物,多长于庭前,墻隅,路旁,水畔或坡地。其枝苍劲,如骨如脉;其萼柔软,雌雄含露;其花点点,尽占春风;其果硕硕,独醉行云。
杏花,作为杏树的灯盏和杨万里笔下“道白非真白,言红不若红”的意象,无论是含苞时的纯红,花开时的紫红,还是落花时的淡红,都有着说不尽的秘密和畅想。
而杏花村呢?顾名思义,因村有杏花,有杏花又必有村落而得名;人醉杏花天,树与花,花与人,人与村,在彼此的朝夕相处中互相依存,互相融入;既得天时、地利,又得了人和。所谓人和,即人文之气,人文情怀和因此而留下的文字华章。
在杏花村,看见的是开发与保护并存,历史与当下同在,在日益物质化的时代,它以其得天独厚的文化品格,远离尘嚣,守望田园,守望乡村,心甘情愿地做一个拒绝被都市化的“野孩子”,从而成为人们心目中一首动人心弦的杏花美酒诗,一幅引人入胜的山水农耕画,一部耐人寻味的村落民俗书,一个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梦。
久居城市,生活在喧嚣与嘈杂中,内心也因此少了诗意和宁静。走进杏花村,却陡感别有一番天地,可以深呼吸畅饮春风,可以展双臂拥抱天地。
器材:华为Mate8 2016年3月于安徽
图/文:灵秀掌门 来自群组: 花粉摄影
如未回贴敬请谅解!
我的:人景合一、河畔觅花黄、大愿晨曦、新年早晨、湖畔晚韵、雪后芙蓉、踏雪寻梅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