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帖最后由 花花助教 于 2020-10-20 15:53 编辑
综述
运动器官的结构和机能的变化与体育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。
科学合理地进行运动,会使骨产生良性变化;
不适当或过度的运动则会对骨产生许多不良的影响,甚至引发运动性伤害。
一、科学运动对骨形态结构的影响
长期适当的运动,可以持续刺激骨骼,对骨产生多方面的影响。
比如,在形态结构方面,运动给骨带来的好处:
• 使骨在尺度上明显增加
• 骨密质增厚
• 骨径变粗
• 骨面肌肉附着处突起明显
• 骨小梁的排列按张力和压力的变化更加清晰、规律
• 骨胶原蛋白含量增加
• ……
这些变化,使骨在形态结构上产生良好的适应性变化。
随着形态结构的改善,骨的抗折、抗压、抗扭转等方面的物理性能都将获得提高。
人体及动物的实验结果均表明,不同方式、强度的适宜运动,对骨骼的长度、围度、骨厚度等参数的促进效应非常明显。
所以,小孩子经常运动能促进长高,是有其科学道理在的。
家长们可以多带小孩走出去,不仅对孩子身体好,对其大脑的健康也很有好处。
另外,还有机会观察到孩子们天然的跑姿。
二、限制运动对骨的影响
限制运动,也就是制动,是很常见的现象。
它本身是针对运动损伤的一种常用治疗手段,而一些人由于运动太少,也呈现出类似于“制动”的生活方式。
然而,制动在保护受损结构、获得短暂舒适的同时,也会对骨产生许多不利的影响。
① 骨钙负平衡
制动后,由于大量的钙随尿液排出,使血钙降低。
低血钙又促进了骨组织中的钙转移到血液中,从而产生了高钙血症,最终导致骨钙负平衡。
骨钙负平衡在制动早期即可发生,在 7 周时达到高峰。
卧床休息 30~36 周,体钙丢失的总量大约为 4.2%。
② 骨密度降低
制动使骨质吸收超过骨质形成,特别是骨小梁和骨皮质的吸收增加,使骨密度降低,表现为骨质疏松。
骨密度降低主要发生于身体承重的下肢骨和维持躯干姿势相关的骨。
其中以承重最大的跟骨(脚后跟)骨密度降低最为明显。
制动时间越长,骨密度降低程度就越大。
一坐就是几个小时,平时没有运动习惯,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朋友呢?
“葛优躺”虽感觉舒服,可不要贪多哦。
改变很简单,从穿上运动鞋、走出家门开始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