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»版块 兴趣街区 爱摄影 哨口高桥-辽宁省省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
    #刮起非遗之风#

    哨口高桥-辽宁省省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

    [复制帖子标题和链接]

    740

    HONOR2306189265561  LV6  发表于 2025-1-21 19:06:56 辽宁 来自:荣耀90 GT
    哨口高桥-辽宁省省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哨口高桥-辽宁省省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哨口高桥-辽宁省省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哨口高跷是一种古老的跷技,是一种技艺表演,后与当地文化融合,发展成了高跷秧歌,是朝阳高跷中最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表演形式。哨口高跷以高著称,跷高183cm,主要流传于朝阳市双塔区城郊哨口村及周边地区。
    哨口高跷主要人物是渔、樵、耕、读。一般秧歌由十八口人组成。最初这十八口人是一家。以“老迈婆”(即“老座子”)为中心人物。“公子”(老迈婆丈夫)、“卖豆”(老迈婆儿子)、“樵夫”(老迈婆小叔子)、“黑、白渔翁”(老迈婆大伯子)、“陀头”(老迈婆舅公)、“二渔婆”(老迈婆妯娌)、“先生”(老迈婆兄弟)、“四拍锣”(老迈婆小姑子)、“四拍鼓”(老迈婆小叔子)。后来他们都变成了秧歌中的角色。《哨口高跷》最具文化内涵的是十八口人在表演时都有唱段。高跷唱段最能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,有权世良言的作用。比如《樵夫下山坡》里唱到“打干柴、下山坡、孝双亲,养活妻儿喓老小,奔波苦楚日日来换钱吆,这猛虎一听他有孝母之意,摇摇头、摆摆尾,归山而去.....。
    类似这样的唱段很多。主要唱段有《大家乐》、《渔、樵、耕、读》、《樵夫自誇》、《誇桑》、《大西厢》等十几首,每一个唱段都是一个完整的故事。其唱腔有别于东北民歌,非常独特。
    《哨口高跷》表演形式比较简单,由踩街、打场(下小场)、两部分组成,无戏出子。每个人的扭法是按照角色设计的。伴奏也是由队伍里的四锣四鼓。四锣四鼓舞起来热闹欢快,锣鼓打得好坏,直接影响大高跷得动律和风格。其扭法也很独特。
  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| 立即注册
    简体中文 - China
  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